LIBRARY

连载|旧图纸之旅

第7章 第二十一号馆(1914年~1961年左右)[从曾祢到保冈,后至樱井小太郎]

江岛 知义

保冈胜也继承了出自J·康德与曾弥达藏的一丁伦敦的城市设计,并加以创新,再传至樱井小太郎
※图中所示号码为馆号(如:①为一号馆)

仲大道东侧的连续立面图。统一建筑高度,简化主立面设计。但是房顶的高度有所不同。 相对的建筑主立面保持一致。街景、接力设计。

简而言之,丸之内从乔赛亚·康德的第一号馆开始,开展到曾祢达藏的第4~7号馆,之后由保冈胜也设计了第8~21号馆,构成了马场先大道和仲大道的街区风貌。保冈继承了康德和曾祢的部分特征,之后交至樱井小太郎之手。保冈继承了来自曾祢的第4、5号馆和第6、7号馆的设计的开展(比起马场先大道、仲大道的设计更加简洁化,对面的建筑的主立面保持一致),设计了仲大道北侧的第8~11号馆,南侧则继承了马场先大道的风格,设计了第12、13号馆,第14、15号馆与仲大道北侧一样继承了曾祢的设计风格。然而,光是是继承还无法使其流传,还要进一步加以琢磨,一是第14、15、18、20号馆的对面的交叉路口,附加了塔状设计;另一方面则是在保冈最后的作品——21号馆上的屋顶并非使用延续到20号馆那样的屋顶,而是设计了平屋顶。这是尝试从英式的大型建筑向美式转移的跨时代建筑。之后,樱井开展了平屋顶形式的建筑设计,向着更深层的巨大写字楼建筑设计的探索之路而迈进。

面向交叉路口的各个建筑采用塔状设计。此外,仲大道的两侧设计保持一致。

本网站内容(信息、资料、图像等)的著作权及其他权利归属本公司或授权本公司使用的权利所有者。禁止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擅自复制、转用、篡改、散发这些内容等。